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周天子历史简介(中国历代帝王纪:我是周天子)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0 10:04:40    

桐叶封弟的故事,最初是记载在《吕氏春秋》里,人物的主角也就是周公、周成王、唐叔虞三位,后然不知怎么的,周公给整没了,该换成了史官,也有说名字叫做史佚的,这位史佚先生很负责任,一旦听到周成王放出对叔虞的承诺,便不依不饶地要周成王兑现自己的话,说话的口气也是和周公一个德行,周成王虽然小,还很懂事,不得不答应。


不管人物怎么变,这个故事的主体是没变的,但就是这个主体,历来也是受到后人的质疑的,最为有名的一位,就是那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学家柳宗元。

柳宗元在《桐叶封弟辩》里面就提到,叔虞如果是应该受封的,周公早就应该告诉成王,不必要等到玩笑事件后才去大力促成,叔虞如果是不应该受封的,周公的做法,就是把一个玩笑变成了事实,把一个小孩转换成了一国之主,这可不是被人所歌颂的圣人的做法。因为也有可能这样的事发生,改天周成王口无遮拦,和身边的太监、妃子也开起这样的玩笑,周公难道真的也要周成王兑现承诺吗?

他还指出,周公辅佐成王,就是应该引导他去做合适的事,而不是连他的错误决定都迎合了,而且还给予他一个合理的借口。这件事,看来使见识浅薄又自作聪明的人才做得出来,像周公这样的人,是不会去做的。

这是从周公的为人性格方面去分析这件事的可靠性,说得确实很透彻,只是未免把周公抬得也过高了,我个人认为,叔虞的受封应是没有那么多的弯弯肠子,这也只是周王室内部一次理所当然地“皆大欢喜”式样分封。

除了这件重点事件外,周成王的身影,显得比较稀薄了,在周公的巨大阴影下。

周公伐三监时,他曾出现在王城郊外欢送过周公的出征队伍中;周公东征前,他也曾在周王朝的社庙里祭拜过;周公践奄后,他也曾来到奄地,亲自慰问了劳苦功高的周公;周公营建洛邑的时候,他去了当年的周王朝京城丰城,祭拜告示了祖先;洛邑的开城典礼上,他也以主持人的身份莅临现场。

在这一个个事件中,在这一个个过程里,我所看到的是一个与以往认识不同的周成王,他一步步地达到他所需要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忍耐力而且有些可怕的周成王。

周公摄政,他忍了,因为他还小,他还不懂事,那时候,他只是一个权力不知行使的小孩。

周公伐三监,他也忍了,因为他没有话语权,他坐不了主,那时候,他只是一面以王权为核心的象征性旗帜。

周公东征,他又忍了,因为他只是名义上的王,他没有更多反驳的权力,那时候,他已经不是小孩。

周公营建成周,他还是忍了,因为他懂得实力决定一切,还不到叫板的时机,那时候,他心中认定自己是王。

周公、召公东西而治,他更是忍了,因为他知道收回王权才是重中之重,没有王权一切都是扯谈,那时候,他拥有了一部分的王权。

周成王的成长,是离不开朝中各位大佬的培养,耳濡目染下以自己为名的朝臣们之间的争斗,促使他迅速成长,在这世界上最没有人性、最为黑暗、最不讲究道义的王宫里,他看到了很多,听到了很多,经历了很多,他也明白了很多。

“我是王吗?”

也许在无数个夜晚,周成王曾经无数次地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虽然是王,他分明感觉到

无论是周公,还是召公,或是姜子牙,谁也不能把,自从接了老爹的班后,却从来没有有效行使过自己所拥有的这份权力,更多的时候,只是坐在位置上,任由着眼前的那位大佬,以自己的名义,行使着自己的有效权力。

这种奇异现象,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周成王是很清楚的,这种奇异现象,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周成王却是没有一点底的。

他所知道的,朝中大佬们即使再嚣张妄为,自己这一步是跨不过的,无论是他们怎么做,打得都是自己这面旗号。

这面旗帜,名字叫做“周天子”,核心就是“王权。”

他忽略掉,即使是你举止如何超出规范,这一底限却是谁也突破不了的。

这就是周成王所能拥有的最大资本及可利用的唯一资本,一项效益可观的“无形资产”。

事实证明,周成王是很好利用了这项资产的,通过朝中大佬们的各自矛盾,在召公的积极筹划下,他重新拿回了对王城的控制。

虽然当王权再次掌握他手中时,利用率极其低下,合谋者召公、姜子牙先生也是分了一口,但这之于素有傀儡之称的周成王,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王权到手后,周成王并不急于出手,他还是选择了忍耐。

他在等待,等待着一个时机,很好的时机。

其实,他不用等多久的。

因为另外两位大佬召公、姜子牙先生却是等不急的,在两人的安排下,又一项压制周公的新鲜政策出炉,东面的征伐权的赋予,看似给予姜子牙先生无限权力,并削夺了周公的“主东”能力,实际上又是为周成王核心统治的巩固增添了许多砝码。

周公的明智出走,其实也是给予周成王一个认清局势的机会。

他总算明白老爹当年临死前为什么安排下这样一种布局了!

任何一个朝代的帝王,都是不希望看到任何一个臣子一家独大的,只有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朝廷格局,才是英明帝王所需要的最佳朝局生存状态。

周公的摄政,便是打破了这种格局,所以才会引起三监之乱;三监势力的消亡,也是另一种格局的被打破,所以才会引起其他两位大佬的极力反对与阻挠;周公的出走,更是将应有的格局打破,为独大局势创造了条件。

为避免格局的打破,必须保持平衡。

精神激励。

当一方势力强盛时,君主们不得以通过这两种方式培养出另一

为达到平衡,君主们所采用的往往是两种方式,物质奖励与番势力,以达到朝中势力的均衡。

周成王十分地明白,周公一走,给予召公与姜子牙先生极大的便利,对于王权的舒展具有很大的障碍,没有了周公势力的制约,没有了周王室的束缚,这两位仁兄的权势实在已经大得可怕,这不是周成王所镇得住的,这也不是周成王所愿意看见的,辛辛苦苦总算是赶走了一头摇尾狼,又冒出两头拦路虎,谁也承受不住啊。  

作为任何一位的君主,都不希望手中的权力为别人所分享,更不希望手中的权力为他人所侵夺,周成王为重新有效控制王权,不得不再次将周公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