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百年(四)–-黄巾起事是什么意思?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06 15:45:16
黄巾篇(上)
党锢之祸以后,东汉内部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掌控经济基础的士族集团,对东汉王朝已经没有认同感,他们虽然在政治上受到打压,但是经济上依旧占据绝对优势。而从历史上看,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呈现出离心离德的情况下,国家出现动荡与战乱的可能性极大。
面对这个问题,在位的汉灵帝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加以解决,尽管他在继位的中后期,曾经利用过朝堂之上残余的士族势力对宦官势力进行削弱,但总体而言,此时的东汉王朝还是呈现出一种“庙堂之高则宦官掌权、江湖之远则士族独大”的局面。而那些普通老百姓的寒门子弟,则是既无经济基础,又无政治权力。而且,由于两次党锢之祸的激烈斗争,基层治理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东汉王朝正逐渐走入历史兴亡的周期律。
历史已经不止一次表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当基层管理出现严重问题、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而且平民子弟上升渠道被斩断的时候, 往往邪教就会趁虚而入。
东汉同样不例外,当时的社会上,出现了三个宗教,分别是:长安地区有一个叫骆曜的人传播的“缅匿法道”、河北地区一个叫张角(含其弟张宝、张梁)的人传播的“太平道”、汉中地区的张修传播的“五斗米道”(后面还要提到,张修的道统来自张陵、张衡父子,张陵就是后来的张天师。后来由于道统之争,张修被张衡的儿子张鲁所杀。)这也就是上一章所说的一个姓骆的和七个姓张的故事。这其中骆曜的领导的起义最早开始,也最早被平定;张角所领导的黄巾起义声势浩大、影响最重;张鲁则利用五斗米道在汉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体制,把持汉中地区27年,直到曹操率军攻入汉中。而要全面了解这一段历史,就必须要从最大的黄巾起义开始说起。
(张角,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一、黄巾起义。
十几年前,张角就察觉出东汉的基层治理已经岌岌可危,他就对自己进行了一系列包装,并自称“大贤良师”。由于他略通医术,他就在水中掺入中药,说在水里下了咒,称为“咒符水”,然后让得了病的人向他跪拜,他就把这个水交给病人,病人如果治愈了,他就说病人与道有缘,可以作为弟子。如果病人没有治愈,他就说病人与道无缘。张角就这样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道法高深的神仙,随后他又派弟子到处照招摇行骗,十几年间,教徒发展到了数十万。而有了足够的教徒规模,就要追求教权,这就成为黄巾起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张角将几十万教徒分为三十六个“方”,每一个方的首领,就相当于一个将军。大的“方”有一万多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他们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进一步蛊惑人心,同时,他们还用白土在京城的寺庙和地方的州郡官府的门口上书写“甲子”等字样,为起义造势。他们这四句口号,其实意思是这样的:老百姓信仰的那个天,就是“苍天”,已经死了;现在要变天改信奉“黄天”;这个“黄天”是远指远古的黄帝时代,就是说现在应该恢复黄帝时代的制度;而自己张角,就是带你们回到“黄天”的首领;就在甲子年(184年),大事可成,天下大吉。这些口号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但是没有提出系统的纲领性文件,严重偏离了现实。
张角手下有个大“方”首领叫马元义,先是在荆州、扬州等地收获数万信徒,准备在邺城起事,还频繁来往于京城洛阳,勾结宦官,准备里应外合。不料在公元184年初事情败露,马元义被五马分尸,黄巾教徒被诛杀千余人,张角等人被通缉。无奈之下,张角决定,将原来定于三月初五的起义提前。
184年初,张角率领教徒在河北一带的冀州发动起义,由于起义军都身着黄巾,被称为“黄巾贼”,所以此次起义被称为“黄巾起义”。2月,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两位弟弟张宝、张梁分别自称“地公将军”“人公将军”,三人分别代表“天、地、人”,换言之,三人自称能够代表世间万物。就这样,这场波及大半个中国、余波持续二十余年的黄巾大起义,彻底爆发了。
(汉末三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二、两大战场与汉末三将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过程中,黄巾军的主力,主要是张角所部征战的河北战场和波才(人名)等人征战的颍川战场。但后来起义规模迅速扩大,以至于在当时全国十三个州中,七个州都陆续出现了黄巾军。由于东汉各级政府在黄巾起义初期准备不足,迅速陷入被动,不断丧师失地。为防备京城有失,184年3月,汉灵帝以何进为大将军,率领精锐的左右羽林军以及五营军士屯兵都亭,拱卫京师,并迅速控制险要关隘,以备不测。对于两大战场的黄巾军,东汉王朝决定派出三位名将皇甫嵩、朱俊、卢植带着精锐部队加以围剿,这三个人,被称为“汉末三将”。
代表着大汉王朝最后荣光的汉末三将,即将为两汉四百年的光辉画上最后的一个圆满的句号。在汉末三将之后,汉朝虽然又在曹操等人的扶持下延续了三十多年,但荣耀与光芒却不再属于大汉,汉朝已名存实亡。从汉初三杰到汉末三将,四百年间,属于大汉的时代和辉煌,终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渐渐成为了一座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永恒丰碑。
(黄巾军被平定过程,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言归正传,在河北战场方面,汉灵帝立即派遣北中郎将卢植自领一军,出河北,与张角三兄弟对峙。这个卢植,其实名气并不大,但是他有俩徒弟名气很大,一个叫公孙瓒,另一个更不得了,叫刘备。卢植引军与张角的军队作战,连战连捷,张角被压缩在广宗城中。由于广宗城较为坚固,卢植见硬攻难以奏效,决定持续围城,并建造云梯,待积蓄力量,一鼓作气拿下广宗城。眼看破城之日指日可待,这时候,来了个宦官,叫左丰。他向卢植索要贿赂,卢植不给,左丰回去就向汉灵帝进谗言,说:“广宗城其实很好攻破,卢将军故意不攻,大概是想等着老天来灭了张角吧。”生性多疑的灵帝害怕卢植拥兵自重,在6月将卢植罢免,以东中郎将董卓代之。(读者表示……好像又来个熟人……)没错,就是那个后来一手开启汉末军阀混战的董卓,然而在这个时候,他还并不具有呼风唤雨能力。而且此时董卓的到来并没有为汉朝军队带来生机,董卓带兵与黄巾军作战,再次失利,至7、8月间,河北战场已陷入僵局。
而在颍川战场方面,由于距离统治中心较近,更不容有失。汉灵帝派出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两大名将,各领一军,联袂出击,共讨颍川黄巾。皇甫嵩还有个叔叔,以前提到过,叫皇甫规,也是一代名将,“凉州三明”之一。皇甫家两代忠烈,叔侄两人皆为东汉做出巨大贡献。就在皇甫嵩和朱俊两人到达战场后,就吃了当头一棒。朱俊刚一出击就被黄巾军波才(人名)所部击败。皇甫嵩与朱俊只能退守长社,黄巾军随即围城。皇甫嵩见敌众我寡,风向又有利于汉军,就密令士兵带着火把偷偷出城。到了夜间,出城的士兵在黄巾军周围纵火,风助火势很快蔓延,黄巾军的军心大乱、手足无措,城中的军队立即出城掩杀,掩杀的过程中,又碰到了前来支援汉军的曹操,三人合力,重创黄巾军,斩首数万。汉灵帝立即下令,趁胜追击,皇甫嵩率军向东,进军东郡;朱俊率军南下,征讨南阳一带的黄巾军。8月,皇甫嵩获得大胜,东部的彭脱、卜己等两只黄巾军被剿灭(见图),整个颍川地区黄巾军全部被肃清。为解决河北战场的困局,汉灵帝罢免了董卓的职务,令皇甫嵩率军进入河北战场,征讨张角三兄弟。与此同时,朱俊也率军一路击败波才、张曼成(后为赵弘取代)等黄巾军(见图),实现了对南阳地区的黄巾军的清空。
皇甫嵩到了河北之后,着手整军备战。这个时候,张角已病死,或许张角在临死前,看着这残破的局面,会向天感慨:“苍天你为何还没死……!”他死后,其三弟张梁掌控了黄巾军,实力较强。皇甫嵩则指挥东汉军队趁夜偷袭,阵斩张梁,歼敌八万,并挖开了张角的坟墓,将张角的首级砍了下来,传回京师报功。此时,张角三兄弟还剩下一个张宝,皇甫嵩随即引兵攻向张宝据守的曲阳城,就在两个多月前,董卓就是在这曲阳城下吃了败仗。这一次,皇甫嵩没有重蹈覆辙,很快击杀张宝,俘虏十余万人。至此,皇甫嵩大破黄巾,威震天下。后来到了唐朝时期,官方为姜太公设立武庙祭祀,以姜太公为武圣,张良为亚圣,之下又有十哲、六十四将。皇甫嵩以赫赫战功,位列武庙六十四将之中,青史留名。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三、怎样看待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宗教起义,这场起义其实表明,以教义对人进行组织,进而形成教权,就会对基层政权的冲击,进而会对国家带来天崩地裂的打击。所以当年教员在开国之初,坚持要横扫一切会道门,就是这个原因。吕思勉曾在《中国通史》中提出了这样的几个观点:“宗教可以在情感上解决一个人的人生问题;宗教所给与人的,即是当下感情上和知识上的满足;人类所崇拜的灵界,其实是虚无缥缈的,都是人所想像造作出来的;人,总是讲究实际的,所敬畏的,只会是和自己切近而有关系的神。”其实吕思勉先生这几句话,为后人怎样看待黄巾起义,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方式,值得借鉴。
同样我们也要看到,黄巾起义由于是一场波及大半个中国的具有宗教性质的农民起义,为原本就千疮百孔的东汉基层政权带来沉痛打击。士族则与地方实力派迅速合流,成为了地方实力派的谋士,这也表明士族开始逐渐在地方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军事参与权,而各位实力派也在这场起义中获得了大量的资本,成功赚取了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