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政府机关重要人员行程信息被外泄 网络防谍要做到这七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0:52:00    

当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网络空间日益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构实施窃密活动的主战场。境外间谍潜伏在网络空间暗处,通过网上勾连策反、远程网络攻击等方式,想方设法窃取我国家秘密,给我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严重威胁。

分析“开源信息”定位策反目标

某机场航务与运行管理部运行指挥员吴某某,在二手闲置平台上暴露了个人工作岗位等敏感信息,被境外间谍组织代理人“鱼总”盯上。“鱼总”主动联系吴某某,以金钱利诱对其实施策反。此后,吴某某利用职务便利,多次将政府机关重要人员行程信息提供给“鱼总”,先后收取间谍经费26000元。

经鉴定,这些信息涉及1项机密级、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最终,吴某某因犯间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

发送“搜情邮件”引诱目标上钩

某县委工作人员邱某,在单位工作邮箱中发现一封陌生邮件,内容是要求提供当地负面新闻材料。出于好奇,邱某回复了该邮件并要求对方联系自己个人邮箱。几天后,对方称如果邱某提供他们需要的材料,就可以获得丰厚报酬。于是,邱某利用职务之便,向对方提供了一批涉密文件、资料,并收取人民币11000多元。事实上,与邱某邮件往来之人是境外情报机构工作人员。

事件发生后,邱某因犯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

利用“高薪兼职”拉拢目标入局

文某,某军工单位职员。一天,文某的手机QQ“附近的人”一栏中突然弹出一名网友H,资料显示“附近单位职工需要兼职的请联系我”。在文某表明自己军工单位员工身份后,H自称境外某报社记者,希望文某能提供工作中接触的内部资料,并承诺每月支付3200元作为报酬。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文某先后多次向H提供所在单位生产军品的型号、产量、工艺等涉密敏感信息。

事件发生后,文某被国家安全机关抓获,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开展“网络攻击”入侵目标电脑

某邮件系统厂家运维人员李某,负责为客户的邮件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因贪图便利,李某经常在工作电脑上记录客户的账号密码等信息。境外网络间谍通过开源情报分析锁定了李某的运维人员身份,对其电脑实施网络攻击,窃取了电脑中存储的客户账号及密码,进而对上千家重点要害单位邮件系统实施窃密。

事件发生后,李某受到严肃处理。

网络防谍保密提醒

当前,境外网络窃密活动日益猖獗,我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增强网络保密意识,规范网络使用行为,不给境外间谍提供窃密的可乘之机。

  1. 不在互联网论坛、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个人网页上发布、转载国家秘密和内部敏感信息。
  2. 不使用图文识别、语音识别应用或小程序拍摄、记录、识别国家秘密和内部敏感信息。
  3. 不使用境外应用软件存储、处理国家秘密和内部敏感信息。
  4. 不在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和其他非涉密信息设备中存储、处理国家秘密和内部敏感信息。
  5. 不在网络上暴露本人证件、制服等表明工作身份的物品,不随意拍摄传播涉密工作场所环境,不定位标记涉密工作单位地理位置。
  6. 对于可疑电子邮件,不轻易点击或打开其中的附件和链接。
  7. 网盘共享信息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和内部敏感内容;确需通过网盘分享的公开资料,应设置提取码、分享时效和下载次数。

(来源:保密观、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