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冶“三维发力”,打造特色思政育人新范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7:55:00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左乙辰 通讯员 黄滢滢、陈帅)春日的铜都大冶,万物竞发。滨湖学校木工坊传来此起彼伏的刨削声,学生们专注地打磨木艺作品,在玩乐中感悟传统文化;在武备路中学红色教育基地,一堂跨越时空的思政课正重现大冶兵暴的历史风云;职校学子走进劲牌公司生产车间,观看“中国制造”的智能生产线,思考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这一幕幕场景,正是大冶市构建“大思政课”体系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大冶市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锚定“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围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创新、实践平台拓展“三维发力”,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育人新范式,引导青少年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强基固本:锻造思政“名师”队伍

为破解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专业不强”的难题,2022年,大冶市实施“思想铸魂”工程,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思政“精品课”和优秀案例26节,构建起引、育、评、激的全链条培养体系。

“救援现场的惊心动魄,让我明白什么是生命至上。”蓝天救援队皮建军的宣讲课上,学生们屏息聆听雅安地震救援故事。这位“大爱无疆”的金牌讲师,正是大冶市“大思政课特邀讲师团”的一员。

大冶一中副校长罗克松以“红烛精神”为主题,讲述自己从“遇见光”到“成为光”的历程,以“追光而遇,沐光而行”的理念激励广大青年教师。

白衣为甲的抗疫精神、乐于奉献的志愿精神、敢为人先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的红烛精神、见义勇为的英雄精神……大冶市打造“中小学大思政课特邀讲师团”,汇聚各领域先锋人物,定期开展巡回宣讲,将鲜活事迹融入课堂,让榜样的力量直抵人心,为思政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以赛促教,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大冶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文君提出,各学校要利用有效资源、结合学校特色,讲好“大思政课”,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我愿始终保持初心,见证每一个孩子从懵懂无知到明理懂事……”2024年11月8日,在大冶市第一届中小学班主任素养大赛上,大冶市观山小学教师徐梦琦以“童年有一千种色彩,每一种色彩都应该被接纳”的理念获特等奖,展现新时代育人智慧。

班主任是思政教育的“排头兵”,近年来,大冶市各校围绕“育人方略”“案例分析答辩”等方面,常态化举办教师业务能力竞赛,学习总结“家校社共育”“心理疏导”的经验,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守正创新:打造思政“金课”矩阵

大思政课是教书育人、培根铸魂的关键课程。2024年9月,大冶市教育局与大冶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联合推出“筑梦青春,强国有我”思政课系列微视频,将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红色教育等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为师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一批批扎根乡村的教师前赴后继、竭力耕耘,让保安镇小学在教育教研方面屡获佳绩。”保安镇小学通过数次教学打磨,多学科量化分析,基于省市各级教科院专家引领建构的“一主体、二原则、三要求、四环节”“元趣课堂”教学模式逐步趋于成熟,让课堂富有趣味。

学科融合,破解“孤岛困境”。2024年,大冶市滨湖学校系统规划了公民素养、文化修身、艺术熏陶和身心健康等四大类思政课程群,并制定了爱国主义、劳动体验、强身健体、阳光心理等12个课程方案,实现“门门课程有思政味”。

名师引领,激活“头雁效应”。2024年9月26日,在“大冶市中小学精品思政课展示交流暨大思政课宣讲活动”上,大冶市实验高中的陈婵老师以《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为题,借“顶流悟空”探讨文化出海,将网络热点融入教学,汇聚学生自信自强、继往开来的精神力量。

精品孵化,培育特色品牌。大冶市教育系统打造“一校一金课”:尹家湖中学依托法治教育基地开发《若水少年》法治课程,通过艺术与德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陈贵镇小学将红色故事融入劳动教育,构建“一带五成”特色课程,培育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润物无声:铸就育人“大格局”

“从‘独奏’到‘交响’,思政教育正在重塑大冶教育生态。”周文君介绍。

家校共育,凝聚育人合力。2024年,大冶市教育系统打造“书香满城,悦读共享”的阅读品牌,开创“1+N”每月读书分享会模式,构建了一个涵盖机关、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在内的五位一体读书模式,使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锻炼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更要在社会大课堂中实践。大冶市教育系统积极链接红色教育基地、纪念馆、古铜矿遗址、科技馆等资源,挖掘本土优秀历史文化,创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通过馆校互动,研发系列校本活动课程,构建馆校合作、研学赋能育人模式,让思政教育在行走中“活”起来。

作为此种模式的践行者,大箕铺镇小学立足本土资源,构建“探寻家乡红色记忆”“我是小小环保志愿者”“福利院敬老孝老”“探寻家乡文化,传承非遗精神”等四大特色实践课程,让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聆听者成为传承者。”大箕铺镇小学教师陈丽萍介绍,通过沉浸式实践,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从红色旧址到田间地头,从理论宣讲到实践行动,大冶市教育系统以“行走的思政课”为纽带,让思政课跳出书本、扎根大地,在青少年心中深植爱党爱国、奉献担当的种子,让思政教育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大冶市正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推进思政课建设与教育综合改革深度融合。随着“大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创新举措落地,一幅“课内与课外共振、理论与实践交融、守正与创新并进”的思政育人图景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