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旬阳市甘溪镇:绘就山水卷,做活富民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1 15:08:00    

本报讯(通讯员 李宇翔)碧水蓝天,清澈的旬河穿镇而过,曾经杂草丛生的村口,如今成了村民纳凉聊天的小广场……近年来,旬阳市甘溪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统筹推进秦岭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升级,让昔日环境“痛点”蜕变为高质量发展“亮点”,铺开一幅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

治山必先治水,以好水涵养好山。旬河是甘溪发展的生命线。过去,河道垃圾和污水排放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小镇。为此,甘溪镇依托“河长制”,成立了旬河、麻坪河等水域环卫工作专班,组建护河员队伍开展日常巡查。今年以来,已累计清理河道垃圾40余吨。如今,河道污染物明显减少,河水恢复清澈。沿河村民纷纷感慨:“碧水蓝天又回来了!”

管住河道垃圾的同时,更要杜绝污水直排。在袁湾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猪养鸡的习惯。“以前畜禽粪便直接排进麻坪河,河水又黑又臭,严重影响生产生活。”村民张阿姨说起从前直摇头。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甘溪镇组织镇村干部下沉一线,入户讲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劝导养殖户清栏退养,并积极帮助联系销售渠道、提供就业机会,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如今,腥臭刺鼻的河水已成为历史。甘溪人民从“靠水吃水”走向“护水富水”,不仅是生活方式的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转变。这条曾经藏污纳垢的河流,如今已成为甘溪人共同守护的生态名片,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复苏与重生。

生态优势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这土地大都在山上,想靠种地发财除非土里刨出个金疙瘩。”村党支部书记胡文博幽默的话语道出了施家坡村发展特色农文旅的初衷。

为了将美丽乡村风景线变为“绿色经济”生产线,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双赢双增,施家坡村党支部依托自身蚕桑种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建立兴旬蚕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100余人。目前合作社已种植各类果桑、药桑1000余亩,建成线下蚕桑制品展览馆和桑叶茶加工车间,大力发展蚕桑制品精深加工业,进一步激活农村产业潜力,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全面提高生态产业发展附加值。

在甘溪社区,仕翔农民合作社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通过建设沼气池及化粪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对养殖场3310头肉猪产生的粪便进行科学化处理。不仅能有效杀灭粪便中的病菌和寄生虫卵,显著降低疫病传播风险,产生的沼气净化后还能作为清洁能源用于合作社发电等,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环境治理既要“塑性”更要“铸魂”。“镇上带头治理环境,我们更得自觉打扫好自家庭院!”在梯岩村的院坝会上,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为人居环境整治出谋划策。

“村民的思想转变非常明显。”村党支部书记周先勇介绍,过去大家总觉得农村环境卫生没那么重要。随着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甘溪镇从强化思想引领、加强文化建设、完善长效机制、深化环境整治等四个方面入手,让文明新风吹进12个村(社区)的每个角落,乡村风貌正在悄然改变。

地处偏远的桂花树村,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乡风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建立长效机制。每天清早,村民自发参与环境治理,已成为共建美好家园的自觉行动。“高山绝不是生态保护的边缘地带,而是践行‘两山’理论、推动乡风文明的前沿阵地。”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典群说道。

当初秋的晨曦掠过甘溪集镇,当斑斓晚霞映红旬河水面,当孩子们玩乐的欢声笑语回荡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强音,响彻甘溪大地。

“下一步,甘溪镇将持续完善‘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绿色发展机制,加快形成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新兴产业生态化布局的产业升级新态势,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让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持续增强。”甘溪镇党委书记张晓明说道。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