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广东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案: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5:15:00    

4月10日,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举行,正式发布《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2+1”方案),明确中小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要求。


会上,广东省教育厅负责人、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中小学校长向社会各界介绍文件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广东在全国率先推出

中小学师生AI素养框架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介绍,“2+1”方案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体要求,为各地、各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基于国家平台整合人工智能进行教学创新,开展师生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提供参考。


其中,课程指导纲要在课时安排、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持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比如课时方面,要求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



“2+1”方案都有哪些亮点?


系统推进,打出AI教育组合拳。林如鹏表示,“2+1”方案从目标层提出了师生素养框架,明确了师生素养能力坐标,从路径层制定了《课程指导纲要》,提供了从课程到课堂的实施路径。解决各地在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方面“有目标可依、有课程可用、有教师可教”的问题。


全国率先,构建师生AI素养框架。“2+1”方案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明确了三级指标,进行了具体化描述。


尤其是《教师素养框架》,从意识理念、技术能力、教育应用、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分别回答了智能时代教师的职业使命、必备能力与责任担当,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系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了指引。



全链闭环设计,课程可落地、可评价。林如鹏表示,广东着力建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全链条AI育人体系,课程纲要明确了我省人工智能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人智观念、技术应用、智能思维、伦理责任。


该方案还提出,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议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数据、作品评价、量表测量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鼓励各地探索人工智能将人工智能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等。


林如鹏透露,目前广东还在制定AI工具与国家平台融合应用指南,以国家平台为枢纽,对如何基于国家平台进行AI资源共享共建、AI课堂教学创新给出“基本式+变式”的应用模板和参考范例,共同促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人工智能应用深度融合,形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的“广东方案”。


提升教师AI素养

克服“技术恐慌”“工具依赖”


“这是基于国家战略导向、技术革命机遇、现实问题破解和长远发展需求的多维考量。”林如鹏介绍,广东选择在此节点推出《教师素养框架》主要是出于四点考虑。


首先是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重塑全球教育生态。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数字经济强省,广东必须率先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此次《教师素养框架》的推出,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广东抢占智能教育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第二,是为了适应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变革需求。”林如鹏说。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为教育带来了“快进键”效应。然而技术应用也伴随诸多挑战,如可能导致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与“伦理失范”问题,如“赋能”与“负担”的两难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亟须教师具备扎实的人工智能素养,既懂技术应用,又深谙教育规律;既会育能,也会育人。推出《教师素养框架》,也是为了弥补当前教师队伍AI能力的不足。


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存在“技术恐慌”或“工具依赖”现象。《框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人工智能素养,对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进行系统培养。


此外,《教师素养框架》的推出,更是为了满足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通过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我们期望从中小学阶段夯实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基础,培养未来‘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撑。”林如鹏说。


深视新闻综合自南方+、广东新闻联播

视频剪辑 / 黄婕、汤乐

编辑 / 王海苹 温维

审校 / 毛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