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走笔丨山寺悬灯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0:07:00
海拔1500多米的太行绝壁之上,盛放的山桃花掩映着一座古寺。寺顶的巨崖压着半卷天光,云雾像是从古画里漫出来,恍惚间已分不太清是山托着寺,还是寺镇着山。这便是嵌在林虑山巅的金灯寺了。从山西省平顺县城出发,沿着蜿蜒山路驱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金灯寺原名宝岩寺,始凿于北齐天保年间。明弘治至嘉靖年间进行扩建,耗时六十余年才完工,斧凿刀刻,叮当不绝。石匠们硬是在这绝壁上生出莲花,将太行山崖一寸寸凿成了几百尊佛像。据说香火最盛时,整日缭绕不绝,如金灯夜照。
过去交通不便,想要到达金灯寺要经过漫长陡峭的山路。往往天不亮就得出发,背上干粮、水、香烛和供品,沿着土石路,一步步翻山越岭,紧赶慢赶,中午才能到达。正应了当地流传的一句老话,“没有真心,难上金灯”。
不同于大众耳熟能详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石窟寺,金灯寺是民间开凿的石窟,造像雕刻虽不及皇家石窟那般精致,但更具民间艺术特色,且规模宏大,格局更是罕见。金灯寺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崖布局,现存七进院,洞窟14个,摩崖造像五百余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陆殿是金灯寺中的精华。不知何时起,殿内积起一池碧水,不涸不盈。池上架“田”字石桥,人在桥上,可观四壁浮雕,窟顶的藻井倒映在水里,倒像是天上地下各有一座殿。殿内四壁的浮雕壁画密密匝匝,集儒、道、释的仙佛众神于一堂,是国内石窟中少有的水陆法会浮雕作品。
我就是在此处遇到了66岁的冯开平。傍晚时分,游客已经散得差不多了,他戴着头灯,微弓着腰,轻轻擦拭着佛像上的尘埃。金灯寺吸引着游客不远千里前来观瞻,也悄悄记录着守寺人冯开平30年如一日的工作。
1995年,曾在平顺县落子剧团“跑龙套”的冯开平被派到金灯寺看护文物,从此成了常驻守寺人,上演了大半生的“独角戏”。老冯守在山上30年,一两年才能回家一次。近些年条件好了,金灯寺才有了网络信号、自来水和柏油路。
大概是早就熬过了清贫和孤寂,这个朴实的山西汉子一直不愿意提他吃过的苦,只是反复跟我讲他和寺里这些文物的故事。当我一再追问他为什么退休了还选择留在寺里,他也只是笑笑:“下山了晚上梦里全是金灯寺,回来了,就不梦了。”
我理解不了老冯说的“这些老人家(文物)都是有灵性的”,很难与他共情。他看出了我的困惑,建议我一个人去水陆殿里待一会儿。于是第二天一早,趁游客还没来,我走进水陆殿,坐在了门口的台阶上。
早上的阳光并不强烈,透过水陆殿的窗子温柔地照在这一池碧水上。水波流动,暖意洋洋,我盯着水面,有些出神。突然,窟顶的石缝中落下一滴水,打破了殿内的寂静,也打破了水面的平静。我猛然抬头,殿前的佛像刚好被水面的反光打亮,一圈圈涟漪在佛像的眉眼间荡开。
此刻的景象让我不由赞叹古代匠人的营造技艺,自然与文化完美融合,愣了好一会儿才想到拿起相机拍下一张照片。在水陆殿里独自坐了半小时,我听着水滴落的清脆声,看着佛像的眼波流转,大概明白了老冯离群索居这么多年是如何实现内心充实的。
他不知独自在此度过了多少时间,看日出月落,看星河流转,与这些“老人家”对话,然后照见自己的内心。我兴奋地去找老冯,跟他说我好像懂了,他憨厚一笑说,哪懂什么照见内心,他刚来的时候都不知道文物是啥。
见我又困惑了,老冯把我引到金灯寺最里面的一间小殿,边走边说:“这里以前供着一尊丈八铜佛,得有一千多年了,抗战时造子弹缺少铜料,村民们一起把这个丈八佛运到兵工厂做了武器打鬼子了。你看,佛才不在乎这些虚名,它在人们心里。”
春暖花开,来金灯寺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他们抚摸碑碣、观摩造像、拍照打卡,或许都不曾注意过冯开平,这个两鬓斑白、脸上已布满皱纹的老汉。又是一天热闹过后,游客散去,老冯轻轻合上山门,跟我挥手道别。晚风穿寺而过,把寺前的几片山桃花瓣吹落山崖。
我回头看了一眼挂在绝壁上的金灯寺,天黑了便是附近唯一的光亮。想来当年这寺本就是“通天”的路,千百年来走得久了,石阶生苔,传说落地,反倒成了这山间的一盏金灯。(张铖)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文章
- 04-11 高原“春”来丨生态民宿“致富经”
- 04-11 最高风力可达12级!登封紧急通知:这些景区、演出场所关闭
- 04-11 青岛市南区赏花经济打造沉浸式旅游新体验
- 04-11 新华走笔丨山寺悬灯时
- 04-08 潍坊文旅春日盛景迎客潮,清明假期景区人流量与营收双增长
- 04-08 从“打卡”到“入戏”:当旅游遇上传统文化
- 04-08 大量台湾游客清明节涌入四川,打着旅游的“旗号”,竟是为了白酒
- 04-08 清明假期海南接待游客同比增长4.3%,游客总花费同比增长4.5%
- 04-08 春和景明 消费场景上新
- 04-07 “青春小蓝巴”开进田间地头,用青春力量赋能基层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