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奖杯”看“能力” 现场挑战“真问题”——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侧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16:21:00

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团队挑战任务现场。中国科协供图
“粮食仓储方案设计”“电子发光织物的设计和制作”“数字文档分析”“遥控车设计与制作”……8月15日至19日,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大赛现场,来自国内外的近700名选手在各个赛场,迎接着一个又一个“真问题”的挑战。
和以往相比,本届大赛进行了大幅改革。大赛不再对选手既有创新作品进行评价,而是首次设置现场科技挑战任务,围绕数理化基础科学、生命健康等学科领域的“真问题”,对选手知识应用、动手实践、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素养进行测评。本次大赛也不再接受低龄段少年儿童参赛,聚焦15-24岁校内外青少年群体。
据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介绍,设置科技挑战任务本质上是价值引领,每位选手在参加挑战的同时了解当前科技发展战略和科研产业一线“真问题”,引领他们勇于实践,坚定科技报国信念。
“我们真正想要做的,就是让青少年学以致用,解决真问题。”辛兵说。
题目“接地气”,淡化“竞技”色彩
用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普报告团专家孙善明的话说,这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题目,都很“接地气”。
“比如‘蒸发冷却’任务,选手们需要用比赛现场提供的材料,制造出效率最高的降温设备,这很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应用和创造力。还有一个‘物流系统设计与制作’任务,选手要用传感器和其他小零件制作设备,最终实现货物的自动分拣,这些都非常实用。”孙善明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感慨。
在孙善明看来,这次大赛改革后设置的比赛任务,考察的知识原理并不复杂,关键是考验选手如何把这些知识跟实际应用中的场景结合起来。从蒸发冷却到杠杆效应,初高中课本中的物理定律与数学公式转化为对抗现实复杂性的工具。知识的意义不在于试卷上的分数,而在于解决真实世界困境的实际行动。
比赛现场,“电子发光织物”区的选手们专注地设计电路布局,液态金属材料以精密的方式织入了柔性基底,而选手需要通过调节电阻与电容参数,控制发光时序。
“运载装置”区更像一个微缩工程现场,选手们利用提供的电机、轨道与结构材料,搭建可垂直升降的汽车电梯模型。有人调试滑轮组,有人测试承重性能,探寻如何在高落差条件下实现稳定高效的运输。
“第一,我们希望孩子们了解到国家战略是什么,让孩子们关注这个领域;第二,要学会动手做;第三,要有团队协作能力。”辛兵向记者解释这次的任务思路。
在团队挑战任务中,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四学生范理安和团队成员一起面对“生物多样性评价与自然声景营造”任务,她是团队里唯一一个负责编写代码的人。
“每个人专业不同,特长也不同,需要把每个人的特长发挥出来,作为一个团队打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比赛结束后,她仍然难掩兴奋。
比赛期间和她在同一宿舍的文子乔,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用这个大三女孩的话说,这次的任务都“真的非常有挑战性”。
“主要还是为了调动我们的综合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她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据大赛主办方中国科协介绍,这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改革,核心其实是评价机制的转变。通过量化测评,重点考察选手知识应用、动手实践、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旨在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的现象。
“这次改革真正要做的,是想把‘比赛’转变成有组织成体系的青少年科研训练,打造一个托举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平台。”辛兵解释,“淡化‘竞技’,淡化‘赛’的概念,最终发现和培育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张瑶
青科新闻:青春聚力量,创新探前路,以青少视角观天下。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351—4049868
相关文章
- 08-25 不看“奖杯”看“能力” 现场挑战“真问题”——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侧记
- 08-20 数字技术合作赋能中非发展权实践
- 08-18 我为民企办实事|全程陪伴、全程服务……青岛中微创芯的“成长加速度”背后
- 08-17 太原锣鼓大赛奏响时代乐章
- 08-16 “传承岐黄智慧•共享健康体重”——邵东市第三届中医药茶饮文化节清风启幕
- 08-16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 08-15 11岁女孩出手救人,成功了!
- 08-15 成都世运会 | 在“朋友圈”玩出国际名堂,不愧网红城市
- 08-13 海量财经丨AI+国际化双轮驱动:腾讯二季度ToB营收双位数增长
- 08-12 煤海新生!看老矿山如何“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