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片更高的天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0:40:00
近日,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与湖南大学签署《共建化学创新实验室协议》,通过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实验室共建、师资协同等创新举措,构建大中学教育有机衔接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师大附中党委书记谢永红表示,希望通过与湖南大学等高校的携手合作,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保障。此前,湖南师大附中已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共建创新实验室,拓展学生成长空间。
“这种‘前置培养’模式打破了学段壁垒。”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王双印认为,通过课程衔接、资源共享,让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能接触学科前沿,高校则能更早发现和培育拔尖苗子。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近年来,湖南师大附中一直在探索“小中大一体化贯通式”培养模式。那么,他们的培养模式到底是怎样的?如何打破学段壁垒让拔尖人才不被埋没?如何提供丰富多元的课程?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破发掘难题
建一体化识别选拔培养通道
李钒祎是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2021届学生,初三时被清华大学录取。在初中期间,李钒祎因在数学方面表现出独特天赋,而被湖南师大附中纳入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计划。
“如果不是早发现、及时培养,像这样的好苗子就有可能被埋没。”湖南师大附中教师李海汾说,“这样的学生,学校还有20余名,他们分别在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表现出独特天赋。”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湖南师大附中就成立了省内第一个中学教科室,开启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2018年以来,该校积极利用集团化办学和大学附中的优势,初步构建了“小中大一体化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一方面“向内挖潜”,也就是立足校本,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在高一年级学生中,我们会让300名有兴趣参加学科奥赛培训活动的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谢永红介绍。
另一方面“向下衔接”,利用集团化办学优势,在集团内30余所中小学建立一体化识别、选拔、培养通道,构建起无缝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共育体系。举措包括组织开展“三小”(小论文、小发明、小探究)评比、夏(冬)令营集中研修、科技节科创体验等活动,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前置培养,解决苗子甄别选拔与小初高衔接培养问题。
湖南师大附中校长黄月初说:“我们开启‘小中大一体化贯通式’培养,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建立一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选拔培养的新路径,培养更多优秀学生。”
破学段割裂
“三级四体”打通“堵点”
“90后”教师黄俊是湖南师大附中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主要负责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在他看来,在困扰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的诸多因素中,各学段之间的割裂是一个大难题。
因此,近年来,湖南师大附中2018年设立科技创新中心后,创新性推出“三级四体”管理模式,打破培养通道壁垒,建立起小初高无缝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共育体系。
所谓的“三级”体系是通过在集团内学校构建“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站—名师工作点”网络架构来实现高效管理。“四体”则指4个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教练协作体,包括年级教练协作体、班级教练协作体、学科教练协作体、教练师徒协作体。
“三级是选拔通道,四体是培养平台。”黄俊这样解释。
“过去培养靠单打独斗,现在则是系统作战。”湖南师大附中党委委员陈胸怀告诉记者,“‘三级四体’模式打通了各学段‘堵点’,为教师提供清晰工作框架,使培养工作更系统化,能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
如何系统作战?
“在多年探索集团化办学的历程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由集团校和友好学校组成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共同体。”湖南师大附中副校长苏建祥表示,共同体中各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策略都与湖南师大附中保持了贯通。
学生韦英哲小学就读于湖南师大附小,初中就读于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很早便展现出了在物理学科上的天赋,得到了学科教师的关注。经过教师团队的精心指导和培养,他在高二时成功入选首届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并因此获得了保送至北大的资格。
“不仅学科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够获得个性化的关注与指导,共同体中的教师协作体也能通过‘老带新’的模式,传承育人经验和方法,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苏建祥表示。
同时,湖南师大附中还积极与高等院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升格培养”,携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创建拔尖创新人才共育基地,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全面对接强基计划、领军计划、英才计划、卓越计划、攀登计划等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举措,聘请两院院士、高校专家教授来校讲学,主动迈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共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
破资源不足
多元课程让孩子飞得更高
“AI(人工智能)技术下,各行业都面临被颠覆的可能吗?”“下一个能‘引爆’世界的AI将会具备什么特点?”“在大学阶段,是否就能学到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
不久前,欧洲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俊龙来到湖南师大附中,以“千方百智:浅谈人工智能赋能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主题,为高中生们带来了一场人工智能发展的知识盛宴。
这样的高水平讲座时常在湖南师大附中举办,院士、专家教授齐聚该校,在不同领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改革传统育人方式。”谢永红说,育人方式改革的关键,是构建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让孩子走得更稳、跑得更快、飞得更高。
为此,湖南师大附中在原有“两性四型”即基础性、拓展性和兴趣型、提高型、实践型、研究型课程体系基础上,构建了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卓越课程构成的人本课程体系。
以卓越课程里的人文精修课程为例,该校先后开设了“古文字学”“诗经导读”“媒介素养”等数十门课程。
“人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满足了学生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需求,还进一步巩固了学校‘科学教育见长,人文素养厚重’的学科特色。”黄月初说,学校对地理、地球科学、机器人以及戏剧、写作、外语、体育、艺术等科目都给予高度关注,确保学生在个性彰显的同时,又能全面发展。
“在湖南师大附中的学习中,汪训贤老师带我们见世面,教我们如何抗压、正确面对挫折……在师大附中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奠定了我生物学术生涯的基础,我发自内心地感恩母校。”清华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肖百龙说。
近年来,湖南师大附中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018年来,该校学生获市级以上体艺、科创、研究性学习等奖项累计超4000人次,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0多人次。截至目前,湖南师大附中学生参加国际中学生学科奥赛共获得金牌36枚、银牌13枚,亚洲金牌13枚,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均居全国前列。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5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王强 阳锡叶 通讯员 王诗蕾
相关文章
- 04-05 给孩子一片更高的天空
- 04-05 吐鲁番引才团携489个岗位亮相湖南
- 04-03 “江苏教育了不起!” “锦绣江苏·美国青少年交流营”走进金陵中学
- 04-03 江苏向六十一家重点民企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这个“国内首次”富有含金量
- 04-03 东营区:投资2.5亿,石大附中新校区建设加速
- 04-03 湖南投资业绩“掉头”向下 4家子公司陷亏损困境 经营性现金流锐减七成
- 04-03 浪漫新时尚!手工钩织花束风靡鞍山高校
- 04-03 西安市航天城第三初级中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圆满落幕
- 04-03 云浮市田家炳学校开展预防学生欺凌讲座
- 04-02 绵阳市盐亭县云溪实验中学开展防溺水主题教育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