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邻”变“强链”,南京经开区创新平台为企业架起“共赢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11:32:00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更是集聚创新资源“强磁场”。如何让这些平台真正“活”起来,赋能产业链发展?在南京经开区,老牌国企与世界百强达成多年“创新之约”,百强药企与科创新星联合破解技术瓶颈,中科院团队领衔的中试平台持续落地生“金”……南京经开区近年来持续强化“科技媒介”作用,打造创新生态,推动发展活力不断奔涌。
园区“牵线”:“近邻”合作跑出共赢加速度
在南京经开区,老牌国企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南京熊猫电子制造有限公司(简称“熊猫制造”)与外资企业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简称“博西华”)的产研合作堪称佳话,这两家直线距离不到2公里的邻居,目前已累计实现10余个重点合作项目量产落地。而他们之间深度合作的达成,源于一个长达多年的“创新之约”。 前些年,得知博西华需要向外寻求部分白色家电项目合作对象后,深耕该领域的熊猫制造苦练内功,不断强化研发平台建设、迭代升级产线,努力满足技术要求,最终在2023年与博西华在研发和生产领域达成深度合作。如今,依托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积累的关键核心技术,熊猫制造和博西华一直保持着常态化产研合作,产品线涵盖灯组件、显示总成、控制板等细分领域。双方的合作促使研发进程显著加快,研发效率大幅提升,部分项目产品成本节约20%以上。

熊猫数智产业研究院
在园区,这样的创新合作并非个例。园区企业通过建强、建优创新平台,助力伙伴企业做大做强,在创新赛道上实现差异化突破,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攀升。截至目前,南京经开区已集聚各类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0多家,涵盖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中试平台、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等,构建起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试验证到公共服务的完整创新链条,累计促成产学研合作200余项。
平台赋能:创新联合体破解制药技术瓶颈
南京经开区精准发挥“科技媒介”作用,积极引导创新平台链接产业链上下游,构建坚实而活跃的协同创新生态,加速将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园区中国化药综合实力百强企业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简称“南京正大天晴”)急需引进先进制备工艺加速新药管线拓展。经园区精准牵线,南京正大天晴成功对接园区新型研发机构纬壹生物医药研究院及其母公司南京海维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后者已在相关技术领域拥有成熟经验。在园区支持下,三方高效组建创新联合体并获市级认定,针对难溶性药物、稳定性差药物等痛点展开联合技术攻关,开发通用型解决方案。目前合作项目已超10个,其中2个新品预计年内上市,有望实现销售额2亿元。

南京正大天晴实验室
中试发力:突破成果转化“关键一公里”
作为创新成果迈向产业化的重要一环,中试能力是科技成果实现“1→N”飞跃的关键支撑。南京经开区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建设中试平台,推动装备、设施、人才、技术服务等资源协同共享,现已拥有市级中试平台6家,数量居全市第一。 作为南京市首批备案的中试平台,中科神光激光光电技术中试平台专注于激光光电领域,为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企业提供前沿成果工业化转化试验场。今年,该平台承接南京牧镭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牧镭激光”)某型号高能量全固态脉冲激光雷达光源的中试任务,其技术团队依托平台最新技术,仅用3个月便完成产品优化,满足用户迫切需求。除牧镭激光外,该平台还助力园区多家光电初创企业完成与高校合作创新产品的工程样机试产,显著提升技术成熟度,加速前沿技术落地转化。

中科神光激光光电技术中试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正通过技术辐射、生态构建与机制创新,日益成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核心枢纽。下一步,南京经开区将进一步发挥创新平台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产业链韧性与竞争力,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能。
刘林鑫 王子君
相关文章
- 07-04 宜宾在京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超百台机器人将在车间景区等“上岗”
- 07-04 “近邻”变“强链”,南京经开区创新平台为企业架起“共赢桥”
- 06-28 灵狐科技 CEO 618 观察:品效销一体化成为营销必选
- 06-25 “云茶强链计划”官方供应链平台推介会 在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举行
- 06-24 文物日历 | 6月24日:竹笔
- 06-23 金骨龄《儿童生长发育数字化管理平台》 荣获“雄安医疗大健康技术应用大赛”优秀奖
- 06-20 赔偿金变版权费 “窃声”维权如何走出困局?
- 06-17 连尚集团好灵AI分享会落地上海,助力银龄群体拥抱智慧生活
- 06-15 大冶还地桥镇入围镇域经济中部16强
- 06-13 澳媒:靠创新中国推动全球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