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五千年前的“三室一厅”,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即将开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11 09:20:00
大象新闻记者 章衡 李磊
6月10日,大象新闻记者获悉,坐落于河南郑州东北部,静倚魏河之畔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将在6月14日开馆试运行。
包括中建一局项目建设团队在内的多位新馆建设、设计者表示,希望每一位来访者,在这里都能在触摸历史年轮的过程中,深情回望脚下这片孕育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厚土,感受千年文脉的永续传承。
全景展现:数智科技焕千年文物生机
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大河村遗址绵延3500余年,涵盖仰韶文化各时期风貌,被誉为仰韶文化标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识性遗址。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以构建“展览展示 + 数智体验 + 沉浸研学”三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馆内通过三维交互等科技手段,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考古成果与文明脉络,让史前文明可触摸、可参与、可感知。
馆外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艺术景墙,汇集诸多黄河文化符号,溢流水幕象征着仰韶文明和黄河文化在时间长河中焕发新生。建设团队以现代材料解构重组,实现了历史底蕴与现代审美的无缝衔接。
时空还原:下沉深入让仰韶文明重现
以往,沉睡千年的文物总是“搬家”到地上与我们见面,这次,中建一局应约建设这座“下沉式”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跟随大河村居民一起,仰望星空,追寻希望。
“大河村遗址是黄河文化的主根脉,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这份珍贵的遗产。”中建一局项目负责人吴浩介绍,面对五千余年历史的仰韶文化标尺,建设团队创新采用“下沉式”设计理念,将建筑主体藏于地表之下,仅以1.5米的微小隆起与大地共生。这种“沉下去”的设计哲学,既是对遗址本体的最小干预,更是对中华文明精神的深层致敬。
这种“仰韶标尺·文明曙光”的设计理念,是外观与遗址公园地面相融,保留了遗址整体性和连贯性。建筑风格厚重朴实,营造出“星空下的村落”氛围,让参观者能沉浸式体验新石器时期文明。
为保护文物,建设团队采用双区恒温恒湿防护体系,通过四套定制系统,精准控制文物库房温差在±1℃、湿度波动在±3%,展厅夏季恒温26℃、湿度55%,冬季恒温18℃、湿度35%,为彩陶等文物提供稳定环境。
对于博物馆围墙,临水区域采用垂直式空腔双挡墙,临土区域挡墙倾斜15度与主墙构成三角形,缓解土方压力,防止渗漏,确保文物安全。
一脉相承:九曲地貌与大河先民对话
据介绍,博物馆入口的黄河文化主题墙,采用分片加工、模块拼装工艺,按色域定制装饰材料,分层抹装出9种地貌色调,精准再现黄河“九曲回环”之势。墙面通过碎玻璃河道装饰与金属龙骨焊接、彩色水泥添加短纤维等工艺,增强了立体文化质感。
博物馆建筑外侧走廊墙面用夯土材质,模拟黄河泥沙沉积的横向层积效果,分层勾勒线条,复刻仰韶时期原始肌理,内嵌贝壳碎片,让游客感受仰韶文化原始脉动。
馆外设置4面总计180余米的水幕墙,通过40余次实体模型试验,精准调控水量与流态,克服大跨度悬挑结构难题,实现水幕与地层纹样无缝结合,营造沉浸式水景,引导游客感受人与自然的千年对话。
项目团队将文物保护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这种“沉下去”的建设理念,既是对历史文化的敬畏,更是对文化使命的担当。
相关文章
- 07-23 每1度的酷夏守护|保康供电:以安全文化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 07-22 服务支点建设 传播文化强音 湖北省第四届社科普及讲解员大赛决赛即将启幕
- 07-16 这30个“网红打卡地”带你重新认识老家河南→
- 07-16 东风街道迎春社区“银龄泼墨、乐享夕阳”中老年书法课堂开课
- 07-14 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晓庄村暑期实践活动解锁成长新方式
- 07-14 肃南县高效应对强降雨影响 全力保障受阻路段畅通
- 07-13 成都大熊猫博物馆科普巡回展览在东部新区启幕
- 07-13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燕海鸣:中国考古遗产这样保护和传承
- 07-12 “夏都凉韵 山水沁心”十大避暑旅游线路出炉
- 07-02 叮铃铃~跟着课本游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