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模型产业链的协同和生态的构建 这场论坛给出破题之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8 00:03:00
【来源:云南网】
云南网讯(记者 牟燕红 许卓皓)9月7日,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人工智能媒体技术合作论坛沙龙对话环节,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人工智能标准总体组专家委员、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兆颖主持,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林松涛、新浪微博算法技术专家谌贻荣、云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杨云、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王红斌等嘉宾齐聚,以“AI模型产业链的协同和生态的构建”为主题,围绕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文化传播、遗产保护等多维度深入探讨,为AI产业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沙龙对话现场。许卓皓 摄
林松涛表示,聚焦人机协同,AI模型产业链发展需深度融合数据推理与人类创造性思维,推动工具服务向分层协助升级。在执行层面,AI负责提升效率、落地任务;在探索层面,人类主导未知领域探索,AI辅助验证假设。
杨云聚焦AI人才培养痛点,提出“T形模式”培养体系。以“宽度+深度”为核心,“宽度”指向跨领域、跨行业、跨文化、跨背景的综合能力,通过开设医疗、智慧农业、智慧安全等交叉领域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深度”强调专业精度与垂直化问题解决能力,依托与企业等深度合作,以实践项目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针对“AI如何助力跨文化媒体产品创作”,谌贻荣结合社交媒体实践分享见解。他表示,AI可通过分析微博等平台的多文化背景用户数据,挖掘不同受众的情感共鸣点,但单一数据存在局限性,需通过强化学习,发现问题,沉淀人工与机器筛选后的核心语料,提升模型对多文化细节适配能力。
王红斌围绕AI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提出四大核心方向——升级文化数据采集保存,将文本、声音等传统资源转化为数字资产,构建文化数据博物馆实现遗产长效留存;创新文化教育传播模式,依托AI视觉、语音识别技术突破静态展示局限,以个性化讲解助力教育资源输出与国际技术合作;以AI为新生产力,结合各地特色文化打造专属产品,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联动创作者与技术力量完善保护活化体系,让非遗在AI时代焕发新活力。

沙龙对话现场。许卓皓 摄
此次沙龙对话,四位嘉宾从不同角度为AI模型生态构建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思路。未来,随着各方协同深化,AI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实现创新应用,为全球南方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
- 09-08 AI模型产业链的协同和生态的构建 这场论坛给出破题之策
- 09-07 贵州做优做强数字经济
- 09-04 “逛夜市·学养生”皇家驿站中医文化夜市来袭,本周六晚不见不散
- 09-04 产业向新、开放提质 中国经济屡获“信任票”
- 09-03 山西省发布12项数字文旅创新案例
- 09-02 上海:支持人工智能高性能训练、推理芯片及端侧芯片的研发应用
- 08-29 祁连山下是我家丨“笔墨入山河”活动走进敦煌书局 丝路书香涵养城市新气质
- 08-25 晋韵文博
- 08-24 “国风有料”第六届晋祠国风文化盛典圆满举行
- 08-24 聚焦文博会|文博会里看见多彩山西(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