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说古代的士是“最低的贵族,最高的平民”并不准确)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30 10:07:22    

按照典籍的解释:“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推十合一为士。”“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偁士。”士,在上古时期是掌刑狱之官,到了商代、西周及春秋时期是属于贵族阶层,是卿大夫的家臣,最早的专职管理者,也属于贵族阶层。周代分封制规定,贵族有四个等级,即天子、诸侯、大夫和士。前面三个等级都有一定的田产,即全国土地归天子所有,天子封诸侯国给诸侯,诸侯再封邑给大夫,而士没有土地,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无恒产”。古代人佩剑是贵族的标志,因此无论士有多穷也要佩剑,看来士阶层仍有着自己的贵族尊严,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有恒心”。因此就有人说“古代社会的士是最低的贵族,最高的平民。”但南山老李则认为,这种说法并不不够准确,那又是为什么呢?

最早的专职管理者

因为“士”的来源也是多方面的。

一是来源于世袭的统治阶级。其实,古代的士最早来源于士大夫的家臣,就是奴隶主的“管家”,虽然不是奴隶主,但仍属于统治阶级。所以说,这部分“士”就算得上是“最低的贵族”了。在奴隶制社会,贵族的身份是按照宗法制世袭下来,继承者只能是长子,但其诸子就得降低一个贵族等级,这样每世卿大夫的诸子因降低一个贵族等级沦为士;士的嫡长子因世袭父辈的身份仍为士(其余庶子则沦为奴隶),这也是最早的士。

世袭的贵族之士

二是源于贵族的庶子。原本“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能读书识字,士又成了有文化、有知识和一定技能之人的称呼。但到了春秋末和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非土地财产”出现多元化,宗法制也受到了挑战,士也不再是单指贵族阶层了。原来士的庶子虽然没能继承父辈的士,并没有沦为“奴隶”而变成了“庶民”。因为他们曾生活在贵族家庭,有的也读过书,还可能会继承父辈的部分“非田地财产”,自然成为了“非无产者”,他们有文化,有技能成为“知士”。如,商鞅原是“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韩非出自“韩之诸公子”。范雎原也是“梁余子”。贵族、官宦的庶孽、后裔大部分落入了“士”这个阶层。我们虽无法作出具体统计,但这类人物的数目是不会很少的。例如齐靖郭君田婴有四十余子,其庶孽之多是可想而知的,这些庶孽沦落的第一站就是士。

贵族的后代沦为了士

三是源于平民自身的努力。特别是孔子创办“私学”之后,那些历代从贵族“庶子”及后代子孙中分离出来的“庶人”,还有一些已赎身(解放)的“奴隶”变成了“黎民”黎民,这些平民虽然没有封地和田产,但经过自身的努力,也变成有文化,有特长的生徒,他们从最底层提升为新的“知士”。《荀子·王制》说:“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管子·小匡》载:“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朴野指农人、平民。如纵横捭阖的“辩士”苏秦,身为农家子弟,早年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成就了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墨子·尚贤上》说:“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所谓“举之”,首先指选拔为士。有的从学的人第一步是通过学而为士。甯越(宁越)是由学而为士、由士而为公侯师的典型。还有部分平民通过在战争上的拼杀和撰写兵书而培养的“武士”。如吴起、霍去病等。还有通过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主张人人平等的侠士。如荆轲、聂政等。

有能则举之士

四是源于官宦的门客。战国后期,随着官僚体制的健全,“士”已成为官僚的候补者,官僚队伍的扩大,自然引起“士”的群体扩大。这一时期的门客就是典型的士,他们依附在大夫和诸侯身边,为自己的“主子”出谋划策,主公为他们提供食宿,就要对主公尽忠,但他们绝对不是奴隶,因为他们享有人身自由,如果主公失势或对他不好就可以选择离开。著名的“战国四公子”都有蓄养门客的习惯,经常门下食客三千,孟尝君的鸡鸣狗盗之徒就是士,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是士。平民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进入“士”,是为“四民”之首,即士农工商,正如儒家所说“学而优则仕”,士后来又发展成为小地主。

学而优则仕

五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士的阶层也发生着变化。按孔子的学说,“士”被赋予了管理国家的重任,认为当时的士是周朝的希望。秦汉时期,士的内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被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汉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一旦成为名士,功利官位会接踵而至,所以也把士人的发展称之为“仕途”,故士人或着意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恪守封建纲常名教;或浮华交游,广结朋党,相互吹嘘,以沽名钓誉。

名仕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品评士人之权收归政府。未经中正品评者,不得仕为品官。于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种特定阶层的含义。士庶对立,渐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为士,否则为庶。士族在东晋时达到极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士作为一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宋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也不再特指品官。综上所述,要历史地理解士,切不可简单的说“古代社会的士是最低的贵族,最高的平民。”

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