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男子束发用什么(中国古代男子发型有哪些?)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30 10:22:25    


古往今来,对于外貌的关注一直都有。

对于古人来说,这一点不仅表现在他们的服饰上,更反映在对发型的关注上。

上古时期的发型自由

夏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还相对简朴,对外表的规范不如后来的朝代那般刻板。

头发随风飘逸是当时男子常见的形象。那个时代,人们注重的是生存与狩猎,而非严格的礼仪和仪式。

一般来说,发型的选择更多是基于实用性和环境因素来决定的,而不是被过多的束缚。

这种披发的自由状态,更是自然生活方式的体现,它充分展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随着社会逐渐进入周礼时期,对于男子发型的规范逐渐显现。

绾髻束发的形式开始成为社会地位和文明程度的象征。

男子须将头发收拢一起,用发冠包住,再用簪固定。

这种发型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美化个体形象,更是对礼仪的遵循,体现了社会秩序和等级的建立。

发型的演变

中国古代男子发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迎来了一段飘逸潇洒的时代。

受到游牧民族的文化影响,男子的发型逐渐形成了半束发的风潮。

头发不再严格地束发于头顶,而是留出一部分后发自然垂落,使在外表上更具个性化。

发型的变化不仅是外部文化冲击的反映,更是古代社会逐渐开放和多元的象征。

唐朝以其繁荣文化和开放风气而著称,男子的发型表现出多元、独特的特色,展现了社会的丰富多彩和审美追求。

高髻是最为常见的发型之一,展现了一种庄重大气的形象。

将头顶上方的头发盘成一个圆髻,插入发簪,也可以戴一些头饰。

两边常常用发带进行束绑,使整体看起来更加精致。

垂髻是另一种常见的发型,以其简洁大方的特点而备受欢迎。

将头发分成两股,垂在两边,脑后的头发绑成髻,展现了当时的优雅品位。

后期又逐渐流行起起峰,为当时的潮流注入了新的元素。

头发梳到两边盘起,用发饰固定,头顶就有两个峰,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时尚的追求,标志着社会的开放和前卫。

指天较为复杂,将头发盘成许多发峰,指向苍穹,寓意豪情万丈。

独特之处使得其成为唐代贵族阶层的代表,展示了社会等级分明的特色。

元朝时期的困扰

元代建立初期,蒙古族的影响对于发型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

对于发型的处理,游牧民族展现出了与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任性和独特性。

他们崇尚自然,更注重实用性,发型设计往往是为了适应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

游牧民族常常选择剃光头,只在头顶留下一个小小的发髻或者马尾,既方便骑马行走,又避免了头发在草原上打扰视线。

这一独特的风格被引入中原地区,形成了全新的发型审美。

一些男子选择剃发,只在头顶留一小撮发髻,形成了独特的“顶戴”风格。

还有些人,选择保留自然的发型,拒绝剃发。

这一时期既是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碰撞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明朝的恢复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要求恢复汉族正统结绾发型。

朱元璋看到道士使用发网的方式,决定将其引入汉人的发型中。

那时的官员基本都要用发网罩起来,做为附属国的朝鲜,当时几乎照搬明朝的一切,官场上也人人用发网,在现在的韩剧中也有所体现。

读书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文雅形象,多用头巾扎发髻,显得庄重。

而一般百姓就随意一些,因为常年劳作,也没有精力打理头发,一般就在脑后挽成两三股发髻。

清朝的惨烈

在清朝初建时,满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留发不留头”政策。

要求汉族人将发型必须改成金钱鼠尾辫,头顶只能留下一钱大的头发,将其蓄成手指粗细的小辫子。

更为刁钻的规定是,这缕头发必须要穿过清朝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

金钱鼠尾辫不仅是一种审美标志,更是满族统治者强制汉族男子表现臣服态度的手段。

汉人千年来都是“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毁”的观念影响,很多人拒绝剃发留辫,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抵抗。

著名的“江阴十日”,江阴人民誓死保卫自己的头发,守城八十余天,杀死清军近十万人,最终城破,八万人战死。

全国各地,对剃头令的反抗持续了几十年,在屠杀了数百万人后,剩余的人才逐渐接受。

清朝中期发型转变为牛尾辫,男子头顶留发的位置虽然保持不变,但留发的面积已经有所增加,辫子也变得更加粗壮。

到了后期,男子发型演变为阴阳头

将头顿四周的头发剃去一些,保留头颅中间的头发,留成长发,然后将头发分成三股辫成辫子留在脑后。

我们今天看到的清宫戏,基本都是这种,但实际上它只出现在清朝的后期。

普通人要留够头发编成大辫子其实并不容易,因此当时还出现了假发,里面还有铁丝缠绕,这样才好保持辫子的挺拔,美观。

《清末社会麟爪》写到,清军打仗的时候将辫子缠在脖子上,能有效抵御刀砍。

不过后来等西方列强打进来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了,辫子缠在哪里都抵挡不了洋枪洋炮。

作家冯骥才写的《神鞭》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就讲诉了这样的故事,老祖宗的东西再好,到了该变的时候就得变。

清朝灭亡后,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的政策,引发了全国性的动荡。

不少前清遗老呼天抢地,不愿意剪去辫子,表示要誓死效忠皇上,尽管那时末代皇帝溥仪已经下台了。

而他们的祖先,在两百多年前,为了不留这个辫子,曾和清军浴血奋战。

每个时期的发型都是时代政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能随时代的潮流去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