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宋博士”讲农技,9.7万粉丝种好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6 08:01:00

5月13日,宋寿国在大棚里录制黄瓜种植科普视频。 河北日报记者 袁 铮摄
“‘宋博士’,您快帮我看看,黄瓜长成大肚瓜了,这是咋回事?”微信视频通话的一头,一位农户眉头紧锁。
“摸摸瓜秧龙头硬不硬,发硬就是红蜘蛛惹的祸,赶紧打生物药剂防治。”通过视频看了一下瓜秧长势,“宋博士”立即给出了解决方案。
5月13日,记者在泊头市子渔驿站生态家庭农场见到宋寿国时,他正忙着和粉丝互动,解决他们在黄瓜种植中的难题。
他不是真正的博士,但在沧州泊头文庙镇军西村,当地人对他的种植技术很认可,给他起了这样一个别称。在互联网上,他更是业内大咖,短视频平台粉丝量达9.7万人。
宋寿国今年55岁,从乡镇农技员到农场经营者,种植果蔬数十年。他衣着朴素、皮肤黝黑,是个地道庄稼人,但解决问题时思路清晰、表达准确,更像个农业专家。“种了一辈子地,拜访农业专家,去高校进修,学习从没中断,这些年积累的经验不能藏着掖着,要帮到更多人。”他说。
多年来,他对各种农作物适配的营养肥料及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技术深入探究。为了推广各类果蔬种植技术,他在网上办起了“宋老师农业技术大讲堂”,开直播、拍视频,当“讲师”。
当天,他还要录制新一期的蔬菜种植科普视频。记者看到,在农场的黄瓜种植大棚里,他时而从瓜秧上拿起一个幼瓜,时而扯过一个粘虫板,边走边讲解。
走到一株瓜秧旁,宋寿国随手掐掉了一个刚长出来的小黄瓜。“不是这个瓜不行,是它长错地方了。”他对着屏幕解释,一定要等瓜秧长够10个叶片再留瓜。瓜秧未生长健壮就提前留瓜,后期容易出现“瓜打顶”,严重影响产量,甚至把瓜秧“累死”。
听宋寿国讲种黄瓜,门道真不少。只见他随手摘下一根成熟黄瓜,手持两端慢慢掰成90度,黄瓜依然不折。“我们这儿土壤缺钙,从改土到施肥都得多补钙,这样种出来的黄瓜韧性佳、口感好。”宋寿国打趣道,他种地就是“偏方”多。
说是“偏方”,背后其实都有理论知识支撑。这些年,他被邀请到各地巡讲农技知识,跑过20多个省市,听过他课的人不计其数。他的种植模式得到相关农业专家的肯定,还获得了泊头市乡村振兴领军人才等称号。
“宋博士”的名号越传越远。秦皇岛昌黎县五里营村搞葡萄种植,前几年遇到了瓶颈,看到宋寿国的直播后,一位种植户主动找他来支招。
在昌黎,他一干就是3个月,测土、改土、换肥,推广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最终,葡萄种植问题顺利解决,这个农户的葡萄当年实现增产。
不仅如此,在宋寿国的指导下,这个村全村更换了葡萄种植模式,葡萄亩产从2250公斤提升到4300公斤。
离子渔驿站生态家庭农场不远,一处建设工地上,用于教学和试验的大楼即将建成。“今年年底,这栋教研楼就能投用,欢迎全国各地的农户来参观学习,让更多人种出优质果蔬。”宋寿国说。(河北日报记者 袁 铮)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文章
- 05-26 记者走基层|“宋博士”讲农技,9.7万粉丝种好菜
- 05-26 孙颖莎世乒赛蝉联女单冠军
- 05-23 河北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加强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
- 05-23 最高17℃+小雨!今天,河北多地有雨!石家庄、保定……
- 05-21 听4位科技工作者讲述“冷冰冰”科学实验背后的“热乎劲儿”
- 05-21 今年以来四度被停机?涉事运营商回应: 因出现异常通信行为
- 05-20 屯留农商银行西村支行开展“金融知识进乡村”活动
- 05-20 美国说唱歌手打车时要求转弯,司机突然掏出枪,平台暂停司机权限
- 05-19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团队研发新型菌肥助力农作物增产
- 05-13 天猫618今晚8点开启预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