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大进展!脑机接口技术让中风18年的失语患者“流利说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09:43:00    

每经编辑:杜宇

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在脑机接口(BCI)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开发了一种设备,能够实时将关于语言的思维转化为可以说出口的话语。

这项创新的工作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即延迟。长期以来,这种延迟一直阻碍着现有技术为有语言障碍的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沟通。

尽管它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但科学家们希望这种脑机接口技术有一天能够帮助那些无法说话的人发出声音。

这项新的研究记录了一位47岁的四肢瘫痪女性进行的测试,她在中风后18年来一直无法说话。医生在手术中将该设备植入她的大脑,作为一项临床试验的一部分。

“植入设备将她想要说话的意图转化为流利的句子,”论文的共同作者戈帕拉·阿努曼奇帕利说。这项研究于3月31日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

图片来源:《自然神经科学》杂志

堪萨斯大学言语与应用神经科学实验室的乔纳森·布伦伯格评论称,这是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的一大进步。

加州大学的一个团队通过电极记录了这位女性在大脑中默默说出句子时的大脑活动。科学家们利用她在受伤前的声音制作了一个合成器,来创建她本会说出的语音。他们还训练了一个将神经活动翻译成声音单元的人工智能模型。

神经外科医生、资深联合首席研究员Edward Chang强调,这项新技术在提高失语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巨大潜力。他对人工智能的进步表示兴奋,认为它们正在推动脑机接口进入更实际的应用领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另据北京日报客户端,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3月31日,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在京举办。植入人脑对疾病导致失语的患者进行中文“解码”,植入颅骨精准捕捉神经电信号帮患者恢复腿部运动,全球首个脑电大模型对情绪进行识别,论坛上,2025脑机接口十大创新成果发布,展现了我国在这一前沿产业上的创新活力。

脑机接口十大创新成果由中国信通院和脑机接口产业联盟联合发布。据悉,为推动脑机接口技术产业化进程,鼓励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相关单位自2025年春节后开始启动脑机接口十大创新成果征集工作,截至3月,收集到40多家单位成果申报。基于学术创新性、产品合规性、临床突破性、生态共建性四大评选原则,最终10项创新成果脱颖而出。

科创企业也活跃在脑机接口创新的前沿地带。上海零唯一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脑电大模型LaBraM,是全球首个脑电大模型,其在情绪识别等多个任务上,表现远优于传统模型。北京品驰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可充电方向性蓝牙可感知脑起搏器,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神经功能性疾病。

除了发布十大成果,本次论坛上还启动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全面战略合作、揭牌脑机接口联合创新中心,以及签约成立脑机接口临床应用场景平台,邀请科研院所、科创企业和医院等多方,为脑机接口产业发展形成产学研合力。

据央视新闻,脑机接口,就是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连接的通路。大脑在思维活动时产生脑电波,脑机接口则通过识别脑电波特征直接读取大脑意图,将其转化为计算机指令,实现人与机器或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联通,创造让瘫痪者行走、让失语者“说话”、让盲人“复明”等奇迹。

脑机接口技术主要分为非侵入式和侵入式两类,其中,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是在头皮表面使用电极、传感器等设备,获取大脑活动信息。虽然获取信号的质量水平相对较低,但具有易操作、安全性高等特点。此次国家医保局立项指南新增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项目,就是为临床使用此类技术时,需要不断调试设备的服务项目而设。

我们期待越来越成熟的脑机接口技术能够改善健康,帮助人类突破自身局限。不过,这一技术的应用目前仍然有一些难点需要突破。

专家介绍,大脑有800亿到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又与上万个其他神经元连接,我们对大脑的认知还远远不够。现在最顶尖的电生理技术一次也只能记录1000个神经元,大规模记录和准确解码编码任重道远。另外,侵入式脑机接口对大脑的损伤不容忽视。植入电极需要开颅手术,电极在脑中时间长了有感染风险。为保障患者安全,脑机接口技术应列入医疗技术清单。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卫生法学系主任李筱永:医疗技术分为三种,一种是禁止类,允许你研究,不允许推到治疗阶段临床实践阶段。第二种是限制类,必须报卫健委。还有第三类是医疗机构自主管理类。不管是在禁止类还是限制类,目前的清单里是没有脑机接口技术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清单还是要有一个动态的更新机制。

当脑电波被读取、记录,人的思维处于全面暴露的风险之中,隐私安全愈加凸显。脑机接口技术可以改变大脑的活动模式,可能影响我们的性格、决策甚至身份认同。专家建议,接受脑机接口技术临床试验的患者,必须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在技术普遍应用之前,相关部门应对脑机接口可能涉及的神经数据和精神隐私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法律规范和伦理原则。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北京日报客户端、公开资料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