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八闽调研行|化“碍”为“爱”让幸福生活更“畅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7:35:00

《福建日报》2025年4月22日第08版
核心提示
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让残障人士、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平等、充分、便捷地融入社会生活,是提升“民生温度”、增加“幸福厚度”的应有之义。
近四年来,我省将“无障碍设施品质提升”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投入11295.65万元,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30822户,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23.29%;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急救中心无障碍呼救功能全覆盖,让全省16.6万听力、语言障碍人士在寻求急救时告别“无声困境”……化“碍”为“爱”,让幸福生活更“畅行”。

从“无障碍家庭”到“无障碍生活圈”
“以前家里的灶台七八十厘米,我得爬上高凳子才能煮饭;门口坡道较陡,我进出困难。如今,一切都改变了,煮饭再也不用爬上爬下,进出方便多了!”4月2日,吴福星高兴地对来访的晋江市磁灶镇残疾人联络员张婉玉说。
吴福星是磁灶镇大埔村人,患有先天性下肢功能障碍,身高仅1米左右,是村里的低保户。2022年,他被列入磁灶镇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对象。
“我们为他量身定制了低位洗菜池和低位灶台。”张婉玉说,同时,家中的窗帘、灯具、空调通过语音或者手机就能控制开关;墙壁上、楼梯旁、大门口,都装了扶手;卫生间淋浴喷头能升降,还装了报警器,若遇危险能快速通知家人。
改造中,残联工作人员发现吴福星有就业意愿和需求,便联系残疾人电商孵化机构对他进行培训。如今,吴福星居家做电商客服,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
发生在吴福星身上的温情故事,是我省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的一个缩影。
“我们将吴福星作为示范户,打造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的‘晋江样板’。”晋江市残联维权发展部主任卓世旭说,晋江市在全省率先推出“整镇推进、一户一案、智能加码、综合帮扶”的模式,在省级财政补贴每户480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为每户再配套2000元补助资金。同时,引入监理单位全程参与质量监督。
让行动障碍人士住得舒心,还要让他们出行安心。
“以前,许多路段坡陡、台阶高,活动范围有限。如今,经过无障碍改造,我出门方便多了,生活圈也变大了!”4月13日,家住泉州市洛江区的居民谢金全坐着轮椅,在万安街道跑了20多公里的路。
谢金全说,前年,政府免费为他家进行无障碍改造,去年,区残联又邀请他参加万安街道无障碍改造体验。令他惊喜的是,无障碍改造后的街道,从家门口到小区公共场所,再到周边景区,不仅有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电梯、无障碍通道,景区还设有残疾人专用停车位,进出有特殊人群专用通道。
这是2024年全省无障碍设施样板区项目。“经充分调研,洛江区创新打造‘双圈’样板,即‘无障碍10分钟生活圈’与‘无障碍文化游览圈’。”泉州市住建局工程师李序挚介绍说,洛江区对电梯、卫生间、坡道等进行无障碍改造,打通“居家—楼栋—小区—公共场所”无障碍通行道路,形成了以安达路、万荣街、万兴街、万盛街等6条街道沿线小区为代表的“无障碍10分钟生活圈”。
同时,结合辖区内桥南社区文化古迹多的特点,对线路的通道、卫生间、服务窗口、出入口等进行无障碍改造。在景点出入口安装智能服务桩,提供语音导览、地图导览、文字说明等信息无障碍服务,形成“无障碍文化游览圈”。
近四年来,省级财政每年安排补助资金5000万元支持各地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升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27个无障碍设施样板区建设、1800多个场所无障碍设施改造。
从“一座园”到“一座城”
“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千园之城’是福州市民家门口的生态福利。”福州市人大代表、中国石油福建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陈勇建议,在城区内打造一座无障碍关爱主题公园,为包括残障人士在内的人群提供无障碍休闲空间。
陈勇一直关注弱势群体特别是残障人士的境况。在调研中,他了解到残障人士、小善公益服务中心创办者郭兵热衷于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便多次找他交流,在福州城区打造无障碍主题特色公园成了他们的共同话题。

2023年福州市两会期间,陈勇提出打造无障碍主题特色公园的建议,引起广泛共鸣。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将该建议纳入年度重点督办建议之首。当年10月,福州闽江公园无障碍主题公园项目破土动工,2024年6月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各方人士。
4月7日上午,在郭兵引导下,记者走进闽江公园无障碍主题公园。沿着长长的盲道,可以看到各种“量身定制”精心设置的无障碍设施。
郭兵告诉记者,他参与了公园的立项、设计、体验等工作。占地约1公顷的无障碍主题公园,铺设了长达550米的盲道,配备了6套无障碍设施与9套无障碍器材,设置了特色体验区,涵盖全龄休闲、运动体验、理念宣传、科普互动、感官花园和无碍交流等多个维度。“这里不仅是一个供人休憩的绿洲,更是一个促进无障碍环境知识普及、弘扬无障碍文化的教育基地。”郭兵说。

“公园的无障碍环境设计都藏在小细节里。”郭兵介绍,公园的进出口标识,除了有中英文,还增加了盲文;桌椅增设扶手,可供老人或体弱的人借力站起身;在感官花园区,花箱采用悬空设计,方便行动不便者欣赏花色、闻到花香;园内的互动装置采用安全的弧形边角,有效避免了磕碰伤害……
公园西北角,是一条无障碍宣教长廊,长廊内,古今中外残障名人交织呈现:经济学巨匠约翰·纳什、画坛大师梵高、音乐天才华彦钧(阿炳)、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作曲家贝多芬、舞蹈艺术家邰丽华以及励志作家张海迪等。长廊还展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内容,以及全国、全市的无障碍建设历程。
从“一座园”到“一座城”,这些年来,福州无障碍设施的提升,让郭兵深有体会。他说,过去,因没有无障碍厕所,自己外出全程不敢喝水;现在,每个公厕都配有第三卫生间,有的公厕还安装了向下倾斜5度角的镜子,方便坐轮椅的人照镜子。过去,因公园无障碍设施不成熟,导致残疾人逛园不便;如今,不仅有了无障碍社区生活圈,还有无障碍主题公园……2024年,福州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残联确认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是全省唯一被确认的设区市。
陈勇希望,未来有更多无障碍主题公园和无障碍生活圈在八闽大地建成,让行动障碍人群出行处处坦途,共享社会美好。

告别“无声呼救”困境
“无声呼救”谁人知?发生急症或意外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告知接线人员事件发生地点、主要症状等关键信息,是启动急救流程的第一步。然而,对听力、语言障碍人士而言,这个看似简单的沟通动作,却“势比登天”。
2023年9月1日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医疗急救等紧急呼叫系统应当逐步具备语音、大字、盲文、一键呼叫等无障碍功能,对违反该法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检察机关可提起公益诉讼。
“很长一段时间里,‘120呼救’并未惠及听力、语言障碍群体。”石狮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陈长沙说,去年5月,该院在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时发现,石狮市现有听力、语言障碍人士835人,因120急救系统仅支持语音呼救,长期以来,这一群体在紧急情况下难以自主求救,生命健康安全面临重大隐患。而相关单位则因“使用人数少”,未予重视。

为破解难题,石狮市检察院于去年6月组织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残障人士代表等共同研讨解决方案。听证员一致认为,“生命权无小事,少数群体的权益更需重点保障”。
紧接着,石狮市检察院向行政主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要求完善急救系统文字呼救功能,并加强宣传推广。
在检察机关的督促下,石狮市急救中心仅用一个月便上线“石狮120急救”小程序,增设“听障人士呼救”平台,实现一键定位、文字输入病症、实时推送求救信息至调度系统等功能。同时,石狮市残联联合急救中心开展网格化培训,通过村居网格员“一对一”指导听障人士操作,确保功能落地见效。
一域突破,全省共享。去年9月,省检察院与省残联联合开展调研时发现,全省持证残疾人有91.6万人,其中听力、语言障碍群体有16.6万人,而全省有71家120医疗急救中心,仅8家的急救系统具备文字呼救功能,其余63家的急救系统仅能接收电话呼救,不具备文字信息报送和文字呼救功能。
2024年11月,省检察院向省卫健委发出磋商函,并多次进行座谈交流,共同研究实施方案和工作举措。借鉴石狮市120医疗急救呼救功能改造做法,在各地原有医疗急救系统端口接入“一键呼救”微信小程序,增加文字呼救模块。这样一来,无需重新搭建新的系统,可大大缩短时间、减少成本,患者在原有的熟悉端口就能找到无障碍呼救入口。
4月11日,福建省急救中心120调度中心负责人陈媚向记者展示,身处福州城区的听力、语言障碍人士若遇紧急情况,在手机上搜索“福州急救便民服务”微信小程序,并授权位置信息,就能使用“听障人士呼救入口”接入120呼救平台。听障人士呼救时,系统会将听障求救者的地理位置和联系方式实时同步到120急救中心平台上,调度员通过图文与其交流,从而迅速安排救护车出诊。
今年2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急救中心无障碍呼救功能全覆盖——全省71个急救中心实现文字、视频、短信多渠道呼救报警。
省卫健委有关工作人员表示,该系统功能建成后,将大大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保障能力和工作效率。同时,宣传推广普及操作方法,有助于提高群众对无障碍呼救功能的知晓率、使用率、满意率。

记者手记
无障碍环境建设要兼顾“有没有”与“好不好”
近年来,我省多地将加快发展无障碍事业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内容,无障碍设施品质提升取得诸多成效,全龄友好、全民共享的无障碍环境正逐渐构成。
不可忽视的是,我省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无障碍基础设施存在碎片化、非标准化的情况,甚至被侵占挪用的现象;基础设施建设“适老化”“适儿化”“普惠化”不足,评价基本还停留在“有没有”而非“好不好”;对无障碍理念的宣传不够具象化,公众参与感不足,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理解存在误区。
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深入实施,无障碍建设在继续解决“有没有”的同时,更加着力解决“好不好”“管不管用”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如,深圳市各级残联细化出台配套标准规范和政策指引,从顶层设计上完善无障碍城市建设的制度体系。有关单位把无障碍规划设计嵌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源头,以高于国家无障碍设计标准的要求,为无障碍建设提供设计规范。同时,建立无障碍城市建设督导机制,制定相应督导制度和流程,推动无障碍设施管理机制从“阶段性督导”转变为“全过程参与”,让无障碍建设形成管理闭环,真正实现无障碍设施好用、管用。
来源:福建日报
相关文章
- 04-22 党报记者八闽调研行|化“碍”为“爱”让幸福生活更“畅行”
- 04-21 在阅读构建的世界里,没有障碍!“阳光悦读”活动开幕
- 04-19 大同市高质量推进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提质增效
- 04-14 龙井: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
- 04-12 知情人士称白宫早期预算计划拟大幅削减NASA科学经费
- 04-02 从“互挑毛病”到“共享经验” ,探索物业服务提质新路径
- 04-02 俄外长称俄美准备举行新一轮会谈
- 04-01 四川泸州警方通报“一盲人按摩店女老板遇害”:嫌犯服毒身亡
- 03-20 肃州区水务局 公告!
- 03-18 紧急!福州出生16天婴儿呛奶窒息!120接警后在电话里就开始抢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