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要让学生在课堂里“生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07:10:00
近日在由特级教师王文丽组织的一场主题为“在红色经典中成长”的北京市东城区六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中,我观摩了府学胡同小学郭奇峰老师执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和板厂小学张亚娇老师执教的《马诗》。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一堂好课,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让学生心里长出了什么。
长出知识与能力
在《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从李大钊“不慌不忙”的从容与“严峻”的沉默,到法庭上“乱蓬蓬的长发”与“平静慈祥的脸”进行对比,学生通过结合多重资料进行批注、讨论,不仅掌握了品析人物的方法,更在文本细读中培养了高阶思维。
在《马诗》的课堂中,张老师多样化地运用资料:课前先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关于马的诗句、马的象征、马的寓意和马的精神,课堂中让学生交流这些资料,生生互补,最终教师再出示所找到的关于“月”“钩”“马”的资料。两节课都是通过综合有效地运用资料,从“读懂文字”到“读懂情感”最终“读懂精神”,这个过程正是知识内化为能力的见证。
长出文化自信
在《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堂中,教师通过播放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关于李大钊的片段并辅以动情的解说,激活学生内心的情感。教师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通过深情的教师引读、师生共读体会革命者的英勇无畏,让学生心中自发地产生对革命先烈为了国家舍生取义伟大精神的认同与崇敬之心。
《马诗》的教学则通过对“马”的意象勾连起中华文化的精神。以“长度”看,整堂课既勾连了李贺一生的23首马诗,还从汉代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怀激烈,讲到近代梁启超的“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勉励。从“广度”看,整堂课最后将“马”“石灰”“竹石”作对比,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无论是李贺笔下的“马”,还是于谦的“石灰吟”,中国人始终都在用物象传递气节。整堂课从体会李贺的情感悲欢,升华为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共鸣,让学生的心中生长出文化自信的种子。
长出家国情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说文化自信是“知”,侧重的是文化价值的认同,那么家国情怀便是“行”,侧重的则是对时代责任的担当。
在《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中,教师设置“情境写作”环节——在李大钊先生的墓前留言。当有学生写下“您用生命守护的信仰,将由我们接续传递”,这一刻,革命先烈心中的“那种伟大力量”便已化为少年心中传承的星星之火。课堂的最后,教师播放“千千万万人投身革命”的视频墙,让学生更深切感受到个体信念汇聚成时代洪流的震撼,爱国热情油然而生。
《马诗》的课堂则以“理想与信念”为轴,串联起文天祥、陆游、梁启超等历代志士的呐喊。当学生发现中华民族精神中所蕴含的责任担当亘古未变、传承千年时,家国情怀便从诗文走向现实。
我认为一堂好课,要在每个学生心中点燃一盏灯,让他们成为照亮自己、照亮他人、照亮时代的那束光。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附属青年湖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1日 第06版
作者:岳泽光
相关文章
- 07-15 中共牙克石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召开第130次会议
- 07-12 落实“八个一”!华农组织暑期家访活动,深化家校协同育人
- 07-09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场景育人跨学科单元教学主题班会举行
- 07-05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杨光明:甘作“天常村小”的教育守护者
- 07-03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日接待量超2500人次
- 07-01 陕西扶风医保局召开医保系统警示教育会议暨专题党课
- 07-01 红心向党铸忠诚
- 06-30 “强基齐鲁行 惠心千万家” 全省基层精防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在临沂举办
- 06-30 闲渡瑞拉:跨越千年的全运古今情|“我们的全运故事”全民征文大赛
- 06-28 2025年甘肃省本专科生资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