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天府新视界丨博物馆不能只停留在“热起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07:50:00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以其厚重、稳定的内核,正在不断逆袭与圈粉。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的人山人海里,是否也有一个你?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探讨博物馆与时代如何同频共振。面向未来,如何让“博物馆热”持续下去,如何让节假日的热度转换成持续的文化温度?博物馆能做的还有很多。

从观众的角度看,影响一次博物馆参观体验的,首先是博物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从观众最切身的感受方面看,博物馆的管理和服务可以有哪些方面的提升?

节假日博物馆“预约难”,怎么破题?博物馆实施预约参观,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遏制黄牛。但相对有限的预约名额与节假日暴涨的参观需求之间,仍然难以取得平衡。在现有的高峰期延长开放时间等举措之外,让博物馆预约系统更加精细化或可破解矛盾:本地游客的参观更多侧重于拓宽视野的临展,外地游客却更倾向于讲述本地历史的常设展,在预约环节若能将展览、展厅分开,让观众按需预约,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分流,避免通票造成的资源浪费,满足更多样化的参观需求。

如何让“野生讲解”成为博物馆的“有生力量”?专职讲解人员不足,与当下观众深度参观的需求严重不匹配,也为各种“野生讲解”创造了土壤,各种戏说内容被当作史实讲给远道而来的观众。实际上,这些“野生讲解”中多数是持证导游,之所以出现讲解质量参差不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博物馆不妨将这些力量利用起来,通过组织集中培训,普及文博常识、统一对历史问题的认知,乃至通过审核讲解词等方式,让这些“野生讲解”变成博物馆的补充力量。在此基础上,各类讲解志愿者、文博领域专家、文博爱好者,都可以经由统一培训之后参与到博物馆讲解中。最大程度满足观众的好奇,回答他们个性化的问题,这才是面向未来的博物馆讲解应该有的样子。

面向未来,不仅仅意味着酷炫的黑科技,更应该体现在管理服务方面的精细化、人性化,让“到博物馆去”成为一场能够说走就走的深度游。

游客在三星堆博物馆 图据三星堆博物馆

管理和服务的提升解决的是“准入”问题,而当观众进入博物馆后,博物馆在文物陈列与历史展示之外的创新同样值得期待。如何通过多样化的文化表达,让参观体验更丰富、更立体?

“再造”体验流程,成为撸起袖子就能参加的文化体验。织布、制盐、造纸、印刷……在过去,许多博物馆对传统工艺的介绍往往止步于展板上的流程图示,观众看后往往一知半解。网络博主李子柒之所以能持续圈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将过去被认为没有看点的非遗技艺流程呈现在观众面前。面对日渐强调参与体验的当下观众,博物馆不妨也选择一两项最具代表性的工艺,让观众在观看与触摸之外,参与制作过程,从而更好地展示古老智慧。

用好馆藏资源,讲一场可进入的文博故事。伴随虚拟现实、全息投影、裸眼3D等技术的普及尝试,更精彩的剧情,正成为观众新的期待。在剧情发展中,感受文物价值,也了解一方土地的古今之变。足够精彩的虚拟文博宇宙,在很大程度上能对线下一票难求的博物馆起到分流作用,进而实现参观与体验的同步提高。

“古希腊:神话·英雄·命运——来自意大利普利亚地区的珍藏”特展正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举行,图为观众体验数智人“雅典娜” 图据金沙遗址博物馆

对于现在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来说,一次博物馆参观,在单纯的获取历史文化信息之外,还希望从中找到一些情绪价值。如何让古老的文物说出流行语、如何让观众在文化价值之外收获更多情绪价值?

面向未来,情绪价值的引导,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应有之义。洛阳博物馆的双人牵手陶俑被视作手牵手一起走的“好姐妹”出圈,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沉思罗汉”雕塑以“无语菩萨”的诨号进入年轻人的表情包……博物馆里的文物并不只是时代的见证,它们同样能够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洛阳博物馆一对北魏时期的牵手陶俑走红网络 图据河南日报

这种情绪,可以是当下生活的对照组。摆脱按照年代和文物类型分组的展陈逻辑,将单个的文物按一定的主题组合成特定场景进行展陈,或许是未来博物馆基础展陈布置可以尝试的新方向。读书写字、点茶插花、打铁烧瓷、种地捕鱼,古今共通的生活与劳动场景,能够与当下人的生活、工作、娱乐形成对照,在更具代入感和切身性的参观过程中收获更多的体验与感动,也能更确切理解文物所承载的意义与价值。

这种情绪,更可以是现代人生活压力的宣泄口。清代学者谭献在论词时有“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论断,放在现代人对博物馆的参观中同样适用。前人留下的一件件文物,除了其本身所连带的文化、艺术价值之外,也要容得下后人的解读与理解:“题字爱好者”乾隆皇帝在宋徽宗赵佶的《方丘勅卷》上题写评语,却成了现实中“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的书法大赏;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经穴漆人,意外成为广大“打工人”的去班味神器……这些在策展团队意料之外的解读与延展,事实上也参与到文物时代价值的构建之中。

在博物馆的一方天地中,与岁月长河中的“时空盲盒”相遇,人们见历史、见文化、见古人,也借由时光的折射见世界、见自身。文物带来的不是冰冷的“说教”,而是意料之外的“共情”。

无论社会如何快速变化,博物馆依旧是一座连接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桥梁。所以,在博物馆中慢慢看吧,或一眼千年,或一见如故。

本期话题

你喜欢逛博物馆吗?哪些博物馆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