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聚焦“两高四着力”加快副中心建设系列报道之四|南阳:厚植青绿赋能高质量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08:43:00    

聚焦“两高四着力”加快副中心建设系列报道之四

厚植青绿赋能高质量发展

——我市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笔

绿意,于天地间流淌;碧水,在城市里荡漾。盛夏的南阳,处处描绘着树木葱茏、鸟鸣婉转、青山碧水蓝天入画卷的美景。

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持之以恒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牢记殷殷嘱托,做好绿色答卷。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我市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扛起“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使命担当,聚力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持续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良好生态环境更好造福人民大众。

生态筑基——

走好水源地高质量发展之路

心怀“国之大者”,才能勇担时代重任。

在碧波浩渺的丹江口库区,一渠清水奔腾向北,300平方公里水域碧波荡漾,烟波浩渺处水天一色,岛屿如翠钻点缀其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年多来,我市累计向首都和沿线地区安全送水近720亿立方米;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出水口水质达到Ⅰ类标准,“一河一策一图”南阳实践经验获生态环境部全国推广;以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为牵引,我市以“转”赋能,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用好京宛对口协作机遇,创新实践“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水源地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首要的是强化生态环保理念。我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百姓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示城市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坚定不移、始终不渝地沿着绿色发展道路前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三大主战场。

保卫蓝天,我市持续优结构、促减排,开展低效失效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砂石行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烧结砖瓦企业综合治理等,持续推进扬尘污染治理,强化秸秆禁烧工作。今年上半年,全市PM2.5浓度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优良天数130天、同比增加16天。

保卫碧水,重点巩固提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开展南水北调中线生态环保专项行动,开展汛期“三清一查”水质达标行动,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水环境持续改善,今年1~5月,28个国控断面达标率100%,2024年河长制考核全省第三。

保卫净土,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突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等。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4个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保持稳定。

更好守护“一库碧水”,要站位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聚焦水源地、干渠沿线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协同推进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水污染治理,加强与水源地三省五市的联防联控,全面消除污染风险源;要坚持铁腕治污,常态化排查整治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力争空气质量、地表水、国省控断面优良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等指标全面达标,坚决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绿色打底——

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

绿水青山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处,要牢固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的基础上。

在淅川县香花镇宋岗码头,“水上公路”“中原看海”等精品线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观光,畅享壮阔的丹江美景之余,还能品尝到鲜美的全鱼宴,好生态带火旅游消费市场,也让库区农民过上了好生活。淅川县充分激活文旅资源优势,初步形成“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的融合发展新格局。今年1~6月,全县接待游客57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47.8亿元。

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每一座青山、每一条河流、每一块湿地、每一处森林都弥足珍贵,要加大自然保护区、防护林和湿地建设力度,积极推进重点生态工程,严格执行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保护好南阳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以“治”为先,还原河湖本色。协同推进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水污染治理,对入库排污口“一口一策”铁腕整治,汇水区污水、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全面消除污染风险源。与豫鄂陕三省五市共建水源地生态环境协作保护机制,将汇水区15条河流全部纳入“一河一策一图”应急预案,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经验在全国推广。

以“管”除患,彰显治理亮色。创新“互联网+护水”机制,实现汇水区24小时全方位实时监控。推行“河长+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强力推进“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恢复有效库容540万立方米。

以“绿”筑基,厚植生态底色。制定的《南阳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受到水利部充分肯定。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成库区周边100万亩石漠化治理任务,初步形成库区水土综合防护体系。全面推行“林长制”,造林面积以每年10万亩速度推进、总量连年居河南省首位,汇水区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成为全省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入选全球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获评全国生态环境领域激励表扬城市,全省唯一。

筑牢生态屏障,必须坚守生态保护底线。要坚持以国土绿化重点工程为抓手,以“两源两山”为重点,扎实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积极推进大造林大绿化,打好国储林项目收官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以民为本——

建设近悦远来宜居家园

生态是南阳最厚实的家底,绿色是南阳最鲜明的底色。

盛夏时节的白河国家湿地公园,迂曲回环的白河水波光粼粼,成群的白鹭掠过水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活在这儿很幸福。”家住市城区滨河大道的退休职工刘先生酷爱手机拍照,闲暇便来到家门口的湿地公园,沿着健康步道,一路拍下沿岸美景。

如今,走在城区街头,处处可见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城在园中,林在城中,推窗见绿,出门赏景”已成现实,家门口的绿色福利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民生福祉。我市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写好“绿色文章”,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在绿色生态的道路上蹄疾步稳、奋力前行。

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全市去年完成造林51.6万亩、石漠化治理40.6万亩,营造林总量保持全省首位。一望无际的经济林、特色林、生态林、涵养林,绿了荒山,富了乡亲,美了乡村。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稳步恢复,金雕、黑鹳等珍稀鸟种从“稀客”变为“常客”,286种鸟类在南阳繁衍生息。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绿色、高效、清洁、智慧为方向,聚焦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稳步推进生产方式、能源消费、生产过程、资源利用的全流程改造。培育壮大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含绿量”。

打造绿色交通体系。积极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调整运输结构,推广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将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公务用车、环卫车辆等纳入范围,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低碳生活蔚然成风。节约、环保、生态意识不断强化,节能降碳有序推进。完成重点治理减排项目73个,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9.8%,新增绩效评价A级、B级和引领企业21家;我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市。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时代新征程,全市上下将继续胸怀“国之大者”,忠诚践行初心使命,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让绿色成为美丽南阳更加坚实、更加厚重、更加亮丽的底色。

全媒体记者 段平

编辑:辛灵飒 初审:杨东梅 终审:王笑荷